Makeblock是一家硬件创业公司,他们生产模块化的机器人,让用户通过乐高积木的方式搭建自己的机器人并进行可视化编程。他们在美国找到了一个线下渠道,拿到了200多万美元的订单。后者买下了一万多套Makeblock的机器人,这笔订单让王建军和他的团队忙了三个多月。
这次我到深圳参加探访了几家创业公司,Makeblock只是其中的一家,但是是我个人收获比较大的一家。在和Makeblock创始人王建军的交谈中,我们聊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开源硬件最近的风口是在线教育
Makeblock目前最便宜的机器人卖120美元,只有两种DIY方案。最贵的机器人要卖到400美元。王建军坦然承认利润率很高,“因为没有对手,如果我们在国内卖的话肯定不会这么贵”。
那么问题来了,在国内怎么卖。国内用户对价格更敏感,也更功利。王建军思考的结果就是降低DIY色彩,推出一个开源机器人的成品玩具,直接面向K12教育市场销售。目标用户就是那些愿意培养孩子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好奇心的80后、90后父母。
一句话形容:
“就是老极客买给小极客的玩具”
在王建军看来,传统的玩具,甚至是一些所谓的智能玩具,基本上就是一个下午就玩穿。而且5岁要买5岁的玩具,7岁要买7岁的玩具,玩儿完就扔。但是开源硬件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任何一个IED灯,一个传感器都可以被用户自定义,机械结构也可以重新组合。这样的话儿童会长时间保持对这台机器人的兴趣。
硬件组装——可视化编程——代码编程——硬件DIY。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迭代过程。在这个迭代过程中,在线教育需要贯穿始终。这个说法不算新鲜,比如我们36氪的苑伶同学已经在他的在线教育Q1-Q3报告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不过王建军是有很多亲身体会的。在国内一些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已经开始有一些关于教育机器人的设想,有些学校几年前就买了Arduino开发板。但是大多数公立学校还是很难切进去,一是思路没跟上,二是他们的采购不是很市场化。“在我们看来如果需要运作,那么还不如放弃好了”,王建军告诉36氪。
Makeblock基于MIT的Scratch平台开发了自己可视化编程套件,而且他们正在制作自己的教学视频。不过如果有在线教育平台能够容纳足够的同类用户,那么教育机器人就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王建军非常欢迎这种平台的出现,也非常愿意基于在线教育开发新的软件平台。
不过这个场景和价值链想要完全打通,Makeblock还要做很多事情,比如移动端特别是iPad上的可视化编程套件,更便宜的入门级产品还有更稳定可靠的供应链。目前他们的上游厂商在运行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每月接近一万套的产能。无论是产能还是可靠性王建军还都不是很满意。
硬件创业者不需要鸡汤
从产能问题出发,我们又聊到了如何孵化硬件创业者的问题。Makeblock是从Kickstarter众筹开始起家的。一路走过来王建军感慨良多,“真的是什么问题都遇到过”。上一批接的单子,有的产品都已经包装了才发现有问题,直接跑到生产线上一个个拆包重新装。有时候本来已经解决的零部件突然达不到要求,一问上游厂商,原来是产线上的工人换人了。
在王建军看来,目前硬件孵化器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
一个是设备共用:比如一个好的示波器需要上万元,买回来用不了两次就闲置了。如果集中采购设备给硬件创业者共享,节省成本是小,加快进度会非常明显。
-
另外一方面是生产与设计可行性指导:目前很多硬件创业团队没有制造业背景,设计的东西很花哨但是一上生产线就抓瞎。
但是恰好这两方面的帮助都不是可以标准化的,不同的硬件需要的设备和产业链千差万别,所以硬件的孵化一定要接地气,手把手地教。不是说你找一些明星代工厂就能搞定,创业者需要的量很小,愿意接单的都是小厂,必须让有经验的人在产线上盯着,这样最初的一批产品才能保证质量。
跟硬件创业者不用谈什么理想主义,鸡汤没有用,方法论没有用。就是你帮我把产品生产出来。
不过对于大多数成功的开源硬件项目来说。它们本身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硬件孵化器,因为已经走通一条供应链上的的路,如果有外部的“创客”愿意基于他们的平台去开发一些新的硬件,那就会容易很多。Makeblock目前已经开始接纳了最早一批的外部开发者,都是自己产品的玩家。在Makeblock的内部,一次Hackathon可以在24小时内做出来一个新的硬件原型。他们最近的成果是贴标器和3D打印机。
这也是王建军认为的下一个开源硬件的风口——工业自动化。目前这个领域门槛很高,但是价值空间非常大。中国制造业想要从底层重建新秩序,不能只靠蓝翔的挖掘机,利用开源硬件打造新的生态系统可能是必须走出的一步。
硬件创业项目一般来说融资进度也会慢于互联网项目,因此保证现金流也非常重要。Makeblock去年6月拿到的天使投资,目前正在谈A轮,可能要到年底才能Close。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如果他们不能自给自足,那么后果肯定是很严重的。
聊到最后,我觉得深圳的创业者和深圳的空气一样清新。虽然名气小一点,估值低一些,但是步子都会走得很稳。你完全不需要担心你报道过的项目一年半载后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