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认识了许多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经常跟他们探讨交流工作当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实话实说,感觉2000年之后走上讲坛的老师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挺大的。
为什么呢?2000年之后,师范毕业生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随后,是“教育信息化1.0行动计划”的实施,所有的老师都要经过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试。紧接着,又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相对于“1.0”,需要掌握的教育信息技术更多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要求更高了。到了2022年,又迎来了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这么说,近20年来,老师们的业余时间,不是在学习的路上,就是在考试的路上。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旨在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使老师能够掌握在教育教学中选择数字化设备、软件、平台的原则与方法。
哪么,教师们如何适应不断迭代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教育主管部门又如何帮助老师们快速而顺利地完成“升级”?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我建议聚焦以下三方面:第一,心态。第二,方法。第三,工具。
第一、心态是核心。如果老师们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培训与考试当成是件苦差事,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敷衍了事,甚至是蒙混过关。因此,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一味强调考核和职效评定,而是应该引导老师们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分析,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是培养未来十年,未来二十年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必备素养。
老师们也要从人生发展、职业规划、教书育人的高度思考,为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的进步,要沉下心来学习,专心钻研,努力做到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步。
第二,方法是重点。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学习,不能靠“读、写、抄”,“背答案”。必须要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教育装备上,在教育软件系统上动手操作,反复练习。掌握要领之后,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师,千万不能因为担心操作失误而畏手畏脚,不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只有放下顾虑,学以致用,才会融会贯通,最后就会熟能生巧。
第三,工具是重点。无论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还是智能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上,就是各种各样的教育装备,教学软件和教育平台。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智慧黑板,AR智慧教室,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主管部门要为老师们提供各种好的工具,并且通过理论培训、动手操作,模拟课堂教学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老师们熟悉、掌握和运用这些工具,最后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纵观近百年的教育发展史,科学技术是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重要力量。按照目前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成熟度和发展趋势,教育教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创新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一定会继续提升。
老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成败。因此,提升老师的数字化素养,应该是一项持久而富有挑战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