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来到浙江省首个县级孤独症儿童专门学校--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雁荡山校区参观学习。学校的创新教学模式和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让我深受启发。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们对数字化、智能化的理解,老师们认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需要转变思维,从“补偿”转变为“赋能”,从“缺陷叙事”转向“优势视角”,通过个性化教育和科技赋能(如人工智能AI、混合现实MR、增强现实 AR)激活孤独症儿童内在的潜能,帮助孤独症儿童学会独立生活,逐渐融合社会。
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我向老师们请教:“数字化教育和智能化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有哪些作用与优势?老师给我列举了两点:
第一,孤独症儿童的文字阅读能力比较弱,图像阅读能力和图像记忆能力比较好。因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采用视觉化的方式,特别是动态的,立体化的图像。在这方面,数字化教学方式比传统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兴趣。
第二,孤独症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比较弱,不愿意与陌生人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但是,孤独症孩子在与虚拟人物和动物的沟通交流,却表现得积极主动。因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采用情景式、沉浸式的虚拟社交训练方式。在这方面,智能化教学方式比传统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学习专注力。
随后,老师们带领我参观学校的AR体感康复训练室,在《海豚觅食》这个康复训练课程里面,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凌空操控海豚,游览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在畅快淋漓的游览过程中,孩子既要用眼睛观察环境,也要用耳朵倾听指令,还要用身体来控制海豚躲避各种障碍。通过这种寓教于运动的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前庭觉、本体觉得到充分的锻炼。
在《聪明的海豚》这个康复训练课程里面,孩子们既可以指挥海豚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还可以与海豚一起玩“顶皮球”的游戏。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情景模拟训练课程,孩子们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社交礼仪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
除了AR体感康复训练室,学校还根据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和情绪行为三大核心障碍,设置了AI动作室、社交沟通训练室、情绪行为干预室、脑机接口训练室、眼动视知觉训练室和科创教室。通过科学评估为每名学生定制个别化教育计划,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动孤独症教育新范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全面发展。
在参观结束之际,我想到了2025年的“世界孤独症日”的宣传主题:“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我在最近一两年时间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联合起来开展孤独症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看到越来越多的智能教学设备和人性化教学方式在孤独症康复教育领域的应用,着实让人倍受鼓舞。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政策、资源、创新技术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孤独症的数字化教育和智能化教育一定能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